摘要:你知道如何認識乙型病毒性肝炎嗎?乙肝病毒感染人體后,隨著血流進入肝臟,通過肝細胞膜上的乙肝病毒受體直接與肝細胞膜結合,先脫去外殼,其核心進入胞漿;然后脫去核殼,其病毒基因進入吒扣胞核內復制(即相當于繁殖)。治療藥物必須是小分子才能進入細胞內,而且還要對肝細胞無毒性作用。
你知道如何認識乙型病毒性肝炎嗎?很多人談起乙肝,都會想到傳染,因而會避之不及。事實上,很多乙肝病毒患者也需要社會的呵護,并且他們自身也不會造成那么大的危害,這都是廣大群眾對乙肝病毒不夠了解所導致的。那么究竟如何認識乙型病毒性肝炎呢?乙肝性病毒是怎樣發(fā)生的呢?這一切的過程到底是怎么樣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相關的內容。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種世界性疾病。發(fā)展中國家發(fā)病率高,據(jù)統(tǒng)計,全世界無癥狀乙肝病毒攜帶者(HBsAg攜帶者)超過2.8億,我國約占1.3億。多數(shù)無癥狀,其中1/3出現(xiàn)肝損害的臨床表現(xiàn)。目前我國有乙肝患者3000萬。乙肝的特點為起病較緩,以亞臨床型及慢性型較常見。無黃疸型HBsAg持續(xù)陽性者易慢性化。本病主要通過血液、母嬰和性接觸進行傳播。乙肝疫苗的應用是預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一、乙肝病毒的四大特性
(1)嗜肝性。
乙肝病毒感染人體后,隨著血流進入肝臟,通過肝細胞膜上的乙肝病毒受體直接與肝細胞膜結合,先脫去外殼,其核心進入胞漿;然后脫去核殼,其病毒基因進入吒扣胞核內復制(即相當于繁殖)。治療藥物必須是小分子才能進入細胞內,而且還要對肝細胞無毒性作用。
(2)泛嗜性。
隨著檢驗技術的進步,發(fā)現(xiàn)乙肝病毒可以感染淋巴細胞不能達到的組織,如周圍血單核細胞、脾;骨髓、淋巴結、小腸、胰腺、腎上腺、睪丸、卵巢等。一般人認為將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硬化或肝癌手術切除,換一個無乙肝感染的正常的肝全好些。其實不然,近年肝移置術后結果提示,在沒有采取任何預防乙肝預防措施的前提下,乙肝病毒相關性肝病行肝移植術后,乙肝病毒的再感染率高達90%。采取乙肝高價免疫球蛋白和拉米呋定聯(lián)合抗病毒措施,可使其再感染率降低至30%??梢娀颊唧w內其他組織潛伏病毒,是術后肝臟再感染的來源。
(3)變異性。
乙肝病毒是一種易于變異的病毒,為了逃避機體對其消除和殺傷而發(fā)生的變異,可在乙肝病毒結構不同部位發(fā)生,變異可自發(fā)或在藥物治療后發(fā)生。變異的乙肝病毒不僅對人體致病性發(fā)生改變,還將影響對乙型肝炎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發(fā)生變異的乙肝病毒對首次有效的藥產生抵抗力;從而降低療效或產生耐藥現(xiàn)象。
(4) 不可殺性。
乙肝病毒進入人體的肝細胞內,在細胞酶的作用下,最后形成共價閉合環(huán)狀基因(CCCDNA),它是形成乙肝病毒的原始模板,穩(wěn)定的生存于細胞核內,不斷的復制乙肝病毒。當今尚未研究出一種殺滅這種模板的藥物。目前使用的藥物主要是抑制模板的復制,一旦停藥解除抑制作用,這種模板又會重新復制乙肝病毒。
二、傳播途徑
乙型病毒性肝炎( 簡稱乙型肝炎) 是由乙型肝炎病毒( HBV) 引起的肝臟炎性損害,
是我國當前流行最廣泛、危害最嚴重的一種傳染病。因此了解其傳染途徑尤為重要。
(1)血液或血制品
其中醫(yī)源性感染占首位。注射器的針頭、手術器械,尤其是輸血和血制品,可使乙肝病毒侵入體內。所以主要途徑是“病從血入”。
(2)母嬰圍產期傳播
母嬰傳播是HBSAG家庭聚集性的起因。母親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尤其HBEAG(+)和HBV-DNA(+)時嬰兒受染十分常見。
① 宮內感染
以往認為乙肝病毒很少通過胎盤。有關胎盤在HBV宮內感染中的作用報道不多,且結論不一。但近幾年較多資料證明宮內感染率較高,通過胎盤引起的宮內感染約 5% ~ 10%。胎盤生理是胎兒與母體間進行物質交換的主要器官, 是胚胎與母體組織的結合體。由羊膜、葉狀絨毛膜和底蛻膜構成。胎兒血液每分鐘500ml流量經胎盤。胎兒血液是經臍動脈直至絨毛毛細血管。經與絨毛間隙中的母血進行物質交換,兩者并不直接相通,而是隔著絨毛毛細血管壁、絨毛間質及絨毛表面的細胞層??康氖菨B透、擴散和細胞選擇力,再經臍靜脈返回胎兒體內,母血則經底蛻膜螺旋小動脈開口通向絨毛間隙內,再經開口的螺旋小動脈返回孕婦體內。胎盤內進行物質交換的部分主要在血管合體膜(VSM ), 由5部分組成: 1)合體滋養(yǎng)細胞; 2)合體滋養(yǎng)細胞基底膜; 3) 絨毛間質; 4)毛細血管內皮細胞; 5)毛細血管基底膜。目前普遍認為HBV宮內感染是通過胎盤,具體機制尚不清楚。大多數(shù)認為HBV宮內感染主要是由于HBV使胎盤屏障受損或通透性改變所致。
②羊水、血、陰道分泌物而引起感染(產時感染)
目前認為,HBsAg陽性的產婦分娩時,胎兒可能通過產道吞進羊水、血、陰道分泌物而引起感染, 即使胎兒,出生時血清學檢測陽性,但2~ 4個月以后有60%發(fā)展為HBsAg陽性,符合乙型肝炎的潛伏期。[3]
③ 母乳喂養(yǎng)感染(分娩后感染)
關于乙肝血清指標陽性的孕婦能否哺乳, 國內外爭議較大。文獻報道, 乙肝血清HBsAg陽性者,母乳有 56. 14% ~ 71. 00%HBsAg陽性。血清中三陽和HBeAg陽性、抗- HBc陽性者初乳中HBV- D A 陽性率 100%,提示不宜喂母乳。但若初乳中單純抗-HBs或(和)抗-HBe陽性者,其排毒率為0,可以哺乳。雖純母乳喂養(yǎng)是被視為世界性解決兒童健 康問題的主要途徑,應大力提倡。但已證實通過母乳可傳播 給嬰兒時,對于HBV復制活躍的母親應及時阻斷這種傳播途徑,應終止母乳喂養(yǎng)。
④ 生殖遺傳傳遞
已有報道在父親HBV 陽性而母親HBV 陰性的引產胎兒發(fā)現(xiàn)HBV感染, 也有報道在父親HBV 陽性而母親HBV陰性的活產嬰兒出生時即檢出HBV感染標志。這種遺傳傳遞在HBV 的傳播中的地位及遺傳傳遞小兒將來的轉歸都是未知的問題。如果遺傳傳遞確實存在,無疑為全面控制HBV感染增加了新的困難。
(3)性接觸亦可可能傳播乙肝
近年國外報道對性濫交、同性戀和異性戀的觀察肯定: 乙型肝炎的性 傳播是性伙伴感染的重要途徑, 這種傳播也包括家庭夫妻間的傳播。
(4)生活密切接觸傳播:
與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攜帶者長期密切接觸, 唾液、尿液、血 液、膽汁及乳汁, 均可污染器具、物品, 經破損皮膚、黏膜而傳播乙型肝炎。
三、防治
(1)應采取以疫苗接種和切斷傳播途徑為重點的綜合性措施。
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應用在目前HBsAg攜帶者廣泛存在,傳染源管理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控制和預防乙型肝炎,關鍵性措施是用乙肝疫苗預防。我國已將乙肝疫苗接種納入計劃免疫,此外下列人群亦為乙肝疫苗接種的適應癥:①HBsAg陽性,特別是HBeAg同時陽性母親所生的新生兒;②乙肝高發(fā)區(qū)3歲以下幼兒;③醫(yī)務人員,接觸血液的人員;④多次接受輸血及血制品的患者;⑤HBsAg陽性者家庭成員,尤其是配偶,凡是患有急性或慢性疾病或對福爾馬林和抑菌劑硫柳汞過敏者禁用。
接種乙肝疫苗因人而異我國應用的免疫劑量和程序;①HBsAg陽性孕婦的新生兒用30μg免疫3針;②HBsAg陰性孕婦的新生兒第1針為30μg,第2、3針各為10μg;③高危人群,如腎透析患者和其他職業(yè)性與乙肝密切接觸者用20μg免疫3針;④其他一般易感人群(包括兒童、成人)10μg免疫3針。以上均按0、1、6月免疫程序,但新生兒第1針應在出生后24小時內接種,免疫效果更好。也有用0、1、2月免疫程序者。目前多主張對高危人群(尤其HBsAg陽性,同時HBcAg陽性孕婦的新生兒;意外受HBV感染,如被HBsAg陽性血液污染的針頭刺傷或被HBsAg陽性血液濺入眼結膜或口腔粘膜或輸入HBsAg陽性血液、手術刀損傷皮膚等),一般應立即(24小時之內)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如HBIG每毫升含抗-HBs200IU以上者可注射0.5~0.7ml/kg。
目前國內生產的HBIG,其抗-HBs含量為每毫升60~160IU(多數(shù)100IU),因此用量為0.075~0.2ml/kg(依含量不同而定)。劑量以能使體內抗-HBs達100mIU/ml以上為度(有保護作用)。注射HBIG后,要接種乙肝疫苗3針,第1針30μg,第2、3針各10μg,按0、1、6月程序接種。乙肝疫苗注射部位以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為宜。乙肝疫苗副作用很輕,多為局部疼痛,偶有紅腫或硬結,可有發(fā)熱、疲乏者。>38℃者1.8%,罕見引起格林-巴利綜合征(0.5/10萬)。關于加強注射問題,意見不一致。由于接種3針后抗體可維持3~5年,若測定抗-HBs≤10mIU/ml,加強1次(10或20μg),遇有下列情況應予加強免疫:如高危人群,包括醫(yī)務人員,特別是血透析工作者;經常接受血制品者;配偶中一方為HBcAg陽性者,包括已注射過疫苗的另一方。
乙肝疫苗可與其他疫苗如百白破、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等任何一種計劃免疫制品聯(lián)合免疫,未見明顯互相干擾作用。接種乙肝疫苗后,有5%~15%接種者無應答,不產生抗-HBs。是當前研究的一個熱點。免疫無應答主要是于HBsAg孕婦的新生兒中。孕婦血清HBV-DNA含量高,是導致免疫失敗的主因。也有認為無應答者已有HBV的感染。是否與HBV突變株有關,有待研究。
(2)切斷傳播途徑重點在于防止通過血液和體液傳播。
措施為:①注射器、針頭、針灸針、采血針等應高壓蒸氣消毒或煮沸20min;②預防接種或注射藥物要1人1針1筒,使用1次性注射器;③嚴格篩選和管理供血員,采用敏感的檢測方法;④嚴格掌握輸血和血制品。
乙肝病毒不會通過日常生活傳播。研究表明, 即使病毒進入正常人體的消化道和呼吸道, 它們也會被人體的皮膚、粘膜、胃液等非特異性免疫系統(tǒng)所阻隔, 而不發(fā)生感染。因此, 同事、同學之間由一般接觸而傳播乙肝病毒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人們歧視攜帶乙肝病毒的同事、同學缺乏醫(yī)學依據(jù)。我們不應歧視乙肝患者。糾正歧視乙肝患者的現(xiàn)象, 有賴于政府部門的干預和加強健康教育。一方面, 政府部門應當根據(jù)科學研究的結論, 以政策、法規(guī)的形式保護乙肝病毒攜帶者的權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 應當通過健康教育, 普及衛(wèi)生知識, 使更多的人了解正確的乙肝防治知識。作為普通群眾, 在遇到健康問題時, 應積極向衛(wèi)生專業(yè)人員請教, 而不應當靠道聽途說或想象來下結論。
以上是如何認識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介紹,以及很多專家的看法和理解,相信對于大家了解和認識乙肝病毒又有一定的幫助。事實上,很多病癥由于患者對其沒有一個相對較為詳細而直觀的認識,導致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走了很多彎路,沒有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只有完全弄清疾病發(fā)展和發(fā)生過程,才能夠對癥下藥,有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