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毛囊炎病例是怎樣的?例,患者,男,22歲,農民,因面、頸、胸部紅色丘疹伴膿瘡反復發(fā)作3年就診。3年前,患者臉部及頸部產生粟粒大小紅色丘疹,散在,單生長,不痛不癢,很難消退,日益增多,個別表現(xiàn)囊性小膿皰。
孢子毛囊炎病例是怎樣的?自行購買膚輕松軟膏外擦無效,后在當?shù)剜l(xiāng)醫(yī)院及某縣級醫(yī)院診斷為痤瘡及毛囊炎。先后口服四環(huán)素、紅霉素、甘草鋅片等治療,病情未見好轉。皮疹慢慢向頸下及胸部擴展,受熱時時常會輕度瘙癢?;颊咂剿伢w健,否認其他傳染病史。查體:一般情況良好,各系統(tǒng)檢查無異常發(fā)現(xiàn)。
孢子毛囊炎病例是怎樣的?皮膚科查體:皮膚油膩,面、頸、胸、背部可見廣泛、散在、粟粒大小、較對稱毛囊性紅色丘疹,互不融合,上腹部及雙上臂見少許散在類似皮損。頸中部及胸骨柄處可見個別皮疹稍大,上覆少許鱗屑,個別呈膿皰。在典型皮損處刮取鱗屑真菌檢查,鏡下可見菌絲。診斷: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治療:口服酮康唑片,每日0.2g,外用皮康霜每日2次,1周復診時,皮疹有消退,繼續(xù)鞏固治療2周,病情明顯好轉,改口服酮康唑,每周3次,劑量同前,再治療2周后,皮疹全部消退,隨訪半年未見復發(fā)。
孢子毛囊炎病例是怎樣的?孢子毛囊炎是由圓形糠秕孢子菌和卵圓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毛囊性病變,是近些年發(fā)現(xiàn)的獨立疾病,1973年正式命名為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本病多見于中青年皮膚油膩患者。典型皮損為圓形毛囊性紅色小丘疹,直徑為2~4mm,廣泛、散在而對稱生長,互不融合。
孢子毛囊炎病例是怎樣的?好發(fā)于胸、頸、面、肩、背和上肢,個別皮疹有細小鱗屑,伴有散在毛囊性小膿皰,少有自覺癥狀,時有癢、灼熱、刺痛感。病情遷延,抗生素或皮質激素治療常無效或使病情加重。皮損真菌檢查或培養(yǎng),可見圓形孢子或菌絲。
孢子毛囊炎病例是怎樣的?組織病理,切片PAS染色,見毛囊口及毛囊漏斗部有聚集成堆的紫紅色圓形或卵圓形孢子,毛囊上皮則有中性粒細胞為主的細胞浸潤。本病易與痤瘡、毛囊炎、毛囊蟲皮炎等疾病混淆,應注意鑒別。 本文2例誤診原因分析,患者為中青年,且皮疹發(fā)生于面、頸、胸、背部,呈毛囊性,個別見膿皰,故極易與青春期痤瘡、毛囊炎混淆。其次對糠秕孢子菌毛囊炎認識欠深,忽略了該病皮損廣泛,且對稱性分布,呈毛囊性紅色圓形小丘疹,病程較長,與刺激性食物無明顯關系,在抗生素治療不佳,皮疹繼續(xù)擴展時,應及時做病原學檢查和組織病理學檢查以便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