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竇性心動過速的發(fā)病原因有哪些呢?
(一)孩子竇性心動過速的發(fā)病原因
1.迷走神經張力過高 多見于正常兒童,為迷走神經張力過高所致,主要表現在睡眠、屏氣、胃顯著擴張時。經常從事運動的年長兒童也可表現孩子竇性心動過速。咽部敏感的小兒用壓舌板檢查咽部時亦可出現孩子竇性心動過速。
2.病理情況 少數見于病理情況,心臟疾病如風濕性心肌炎和病毒性心肌炎,腦缺氧和顱內壓增高,傷寒、流感等傳染性疾病,黏液性水腫、甲狀腺功能減低及高血鉀等病癥均可引起孩子竇性心動過速,應用β受體阻滯藥、洋地黃、奎尼丁、嗎啡等藥物可引起孩子竇性心動過速。
3.心臟病手術后 特別是心房手術后,易引起孩子竇性心動過速。
(二)發(fā)病機制
1.心律失常的分類及產生機制 心律失常按其發(fā)生原因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1)激動形成失常:可分為兩類:竇性心律失常及異位心律。竇性心律失常包括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不齊、游走心律及竇性靜止。異位心律指激動發(fā)自竇房結以外的異位起搏點。如竇房結自律性降低或激動傳導受阻,次級起搏點發(fā)出激動,防止心臟停搏,稱為被動異位心律,發(fā)生1~2次者稱逸搏,3次以上者為逸搏心律。如次級起搏點的自律性增高,發(fā)出激動的頻率超過竇房結的頻率,搶先一步在竇房結之前發(fā)出激動,稱為主動性異位心律,發(fā)生1~2次者稱為過早搏動,連續(xù)3次以上者稱心動過速,其頻率更快而有規(guī)律者稱撲動,更迅速而無規(guī)律者稱顫動。異位心律根據起搏點的不同,可分為房性、交界性及室性。
(2)激動傳導失常:由于生理不應期所引起的傳導失常稱為干擾,最常發(fā)生在房室交界區(qū),如果連續(xù)多次激動都在房室交界區(qū)發(fā)生干擾稱為干擾性房室分離。病理性傳導阻滯可發(fā)生在竇房結與心房之間、心房內、交界區(qū)及心室內,分別稱為竇房傳導阻滯、房內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及束支傳導阻滯。當激動通過房室旁路使部分心室先激動,稱為預激綜合征,此屬于傳導途徑異常。
(3)激動形成和傳導失常并存:如并行心律,異位心律伴外傳阻滯等。小兒心律失常中以竇性心律失常最為常見其中以竇性心動過速居首位,其次為竇性心律不齊,僅此兩項占心律失常心電圖的78.6%,兩者多數為生理現象。北京兒童醫(yī)院心電圖室1969~1974年檢出心律失常1039份共有各種心律失常1196例(不包括竇性心動過速及竇性心律不齊),比較各種心律失常發(fā)病的百分比(表1),可見過早搏動(期前收縮)的發(fā)病最高,其中室性最多,房室傳導阻滯次之,以一度多見。小兒心律失常發(fā)病數與成人不同之處,主要是心房顫動較成人顯著減少,只占0.6%,而成人心房顫動僅次于室性期前收縮,居第2位。 當心肌發(fā)生病變,如損傷、缺血、缺氧等,使竇房結受到抑制,則其下方的自律細胞被迫發(fā)放沖動,這是一種保護性機制,可產生逸搏或逸搏心律。
2.激動傳導失常 心臟的激動若不能按正常的速度和順序到達各部位則為傳導失常,又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前者指激動在傳導過程中適逢傳導系統的絕對不應期或相對不應期,在遇到絕對不應期時激動不能下傳,遇到相對不應期時傳導變慢,也稱干擾。干擾最常發(fā)生的部位是房室交界區(qū),如果連續(xù)3次以上在房室交界處發(fā)生干擾,則稱干擾性房室分離。病理性傳導失常是由于傳導系統的器質性改變,不應期病理性延長所產生的傳導障礙,亦稱病理性傳導阻滯。大部分緩慢心律失常即由此所產生。
3.激動起源失常伴傳導失常 屬于此類的有并行心律、反復心律、異位心律合并傳出阻滯等。并行心律(parasystole)是指心臟內除竇性起搏點外,還存在著另一個經?;顒又漠愇黄鸩c;異位起搏點的周圍有傳入性阻滯的保護,使竇性沖動呈完全性傳入阻滯,它能按本身的頻率發(fā)生激動而不受正常竇性激動的影響,為此兩個起搏點并列發(fā)出激動。在異位起搏點無傳出阻滯的情況下,只要周圍心肌不處于不應期,即可外傳,便形成一次異位性期前收縮,亦可形成并行心律性心動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