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導航箭頭
普外中心創(chuàng)立于1996年,2002年普外中心成為獨立科室,編制床位40張.在中心褚海波主任的帶領下,全體醫(yī)護人員積極學習和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跟蹤前沿學科,積極開展新業(yè)務、新新技術.2002年榮立集體三等功,2003年受集體嘉獎,2004年、2005年被評為基層先進單位.2008年根據中心發(fā)展需要,拓展為兩個病區(qū),編制床位80張.
專業(yè)特色:
1、門脈高壓癥(脾大部切除大網膜胸骨后固定術)
2、腹腔鏡手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腹腔鏡肝囊腫開窗引流術、腹腔鏡食管裂孔疝修補+胃底折疊術、腹腔鏡胃壁腫瘤或異位腺體切除術、腹腔鏡上消化道穿孔修補術、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腹腔鏡結腸壁腫瘤切除術、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
3、脾臟疾?。òㄆ⑼鈧⑵⒛[瘤等)(脾大部切除術)
4、大隱靜脈曲張(透光旋切術)
5、甲狀腺疾病(小切口甲狀腺腺瘤及結節(jié)切除術、改良式甲狀腺癌根治術)
6、乳腺疾病(乳腺癌改良根治、保乳手術)
7、腹腔及腹膜后巨大腫瘤
脾大部切除大網膜胸骨后固定術
—— 治療門脈高壓癥的一種新術式
門靜脈高壓癥是一組由門靜脈壓力持久增高引起的癥候群.臨床主要表現為脾大、脾抗、腹水、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門靜脈高壓癥的病因諸多,大致分為肝前(血吸蟲性、脾靜脈血栓)、肝性(乙型肝炎性、酒精性、藥物性)、肝后(布-加氏綜合征).在我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致門靜脈高壓癥居多,也是臨床上處理較為棘手的一種類型.當門靜脈壓力升高時,脾大是機體自身降壓機制的代償,但體積增大、功能亢進引起血細胞的減少,卻給機體帶來損害.硬化的肝臟,纖維組織增多,功能可失代償,腹水則是一個標志.機體緩解門靜脈壓力的另一種方式,即開放門奇分流通道,但曲張的食道下段靜脈,經食糜的長期摩擦,會造成破裂出血,可謂門靜脈高壓癥最致命的并發(fā)癥.
門靜脈高壓癥的外科治療已有百年歷史,外科的主要目的是解決致命性的出血和脾亢.目前國內外治療門靜脈高壓癥的外科術式大概分為:分流術、斷流術、聯合手術.分流手術歐美國家倡導,因降壓可靠,故延至今天應用.斷流術是我國主導的術式,短期止血效果好,對肝臟損害小.但無論分流、還是斷流,手術的再出血率卻無法控制到10%以下.聯合手術,即早期可控制出血,遠期可起到降壓目的,可謂是一種合理手術方式.我院普外中心經過二十多年的門靜脈高壓癥外科術式臨床研究,于1999年在國內外首創(chuàng)脾大部切除大網膜胸骨后固定術.該術式的特點為:1、利用仿自然分流機制,將門靜脈高壓血流通過大網膜疏導入奇靜脈或上腔靜脈;2、符合現代脾外科觀點,采用保留脾極性脾大部切除術.保留脾免疫功能,對患者抗感染和抗腫瘤有重要臨床意義.我們的研究證實,術后門上腔形成自然分流,門靜脈壓力下降,食道靜脈曲張減輕或消失,彩超、CT、锝掃描顯示殘脾存活、功能正常,遠期隨訪術后再出血率 < 3%.腹腔鏡食管裂孔疝修補及胃底折疊術
胃的一部分經食管裂孔進入胸腔稱為食管裂孔疝.高發(fā)年齡在40~70歲,女性多于男性.食管裂孔疝分四型:滑動性食管裂孔疝、食管旁疝、混合疝、巨大型食管裂孔疝;其中,滑動型食管裂孔疝最為常見.食管裂孔疝的臨床癥狀輕重不等,主要決定于疝的大小和胃液反流的程度.食管裂孔疝典型癥狀有燒心感、反酸、噯氣、胸痛、呼吸困難、吞咽困難等.X線胃腸鋇餐檢查是診斷食管裂孔疝的主要手段,主要征象有:膈上食管胃環(huán)征、膈上疝囊征、膈上胃粘膜皺襞征、膈上胃小區(qū).內鏡檢查是診斷食管裂孔疝僅次于放射學檢查的方法;二者互相補充,可進一步提高食管裂孔疝的確診率.
既往手術治療食管裂孔疝為經胸手術或經腹手術.經胸手術不僅胸部切口大、心肺干擾重、麻醉要求高(雙腔插管、單肺通氣),而且大多只能完成修復食管裂孔,較難實施胃底折疊術.而要在膈肌上切開10cm長切口才能完成離斷胃短血管、折疊胃底的操作,而膈肌損傷對呼吸功能影響甚大.開腹手術雖然減輕了心肺干擾,但在膈頂操作難度相當大,實施起來舉步維艱.腹腔鏡技術為治療食管裂孔疝提供了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方法,它以其只需重建(不需切除且無需取標本)、圖像放大、光照良好、善于在狹小間隙內操作的突出優(yōu)點而迅速成為食管裂孔疝的首選方式.我院普外中心已開展腹腔鏡食管裂孔疝修補及胃底折疊術治療食管裂孔疝患者40多例,療效顯著.并因此獲軍區(qū)醫(yī)療成果三等獎.
專家咨詢 最少輸入5個漢字